十年磨一箭! 长征五号从失利到逆袭, 揭秘-253℃黑科技
在文昌发射场的巨型活动发射平台上有个庞然大物,它就是长征五号。
这长征五号,是中国现役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,也是目前人类现役火箭中能排进全球前三的"大块头"。
从探月取壤到火星探测从再到空间站搭建,这个被网友们称为"胖五"的火箭,可以说是中国航天探索宇宙的"入场券"。
十年磨一箭
2006年,长征五号正式立项时,中国航天正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:
现役火箭最大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仅仅只有9.2吨,无法满足未来空间站、深空探测等重大任务的需求。
当时国际上,美国德尔塔-4重型火箭运力达28.8吨,俄罗斯质子-M火箭达22.8吨,这几下一对比,差距显而易见。
于是,研发团队就给自己定了个近乎苛刻的目标: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要达到25吨,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力14吨。
这个目标背后,是从零开始的技术攻坚。
2016年11月3日,长征五号首飞成功。
但是一年以后,长征五号遥二任务发射失利了,火箭一级残骸也坠入到了西太平洋。
这次发射失利后,经排查发现,最主要的问题出在芯一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的涡轮泵上:
这个直径仅几十厘米的部件,在-253℃的超低温环境下,要承受每秒近万转的高速旋转,任何微小的瑕疵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研发团队开展了40多次发动机试车,试车时长累计已经超过3万秒。
2019年12月27日,长征五号遥三任务成功——把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。
托举大国重器
2020年11月24日,中国航天史可以说是被改写的一天。
这天,嫦娥五号探测器被长征五号送到了地月转移轨道。
在这趟任务中,"胖五"需要把重量高达五吨的探测器送到环月轨道的近月点200公里,这就相当于在38万公里外,把一辆SUV稳稳当当停进指定的停车位。
最终,嫦娥五号不负众望,成功带回1731克月壤,也让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。
而"胖五"的表现足足可以说是完美的,真正做到了让天问一号实现"绕落巡"一步到位,也让咱中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。
2021年4月29日,天和核心舱被长征五号B遥一火箭送入近地轨道。
硬核技术账本
能扛起这些重任,源于"胖五"一身的"黑科技"。
它的芯级直径为5米,箭体外壳采用的铝合金材料。
既能承受火箭起飞时1078吨的推力,又要控制自身重量,每平方米的重量误差不能超过50克。
更关键的是发动机技术。
长征五号的YF-100发动机单台推力达120吨,是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液氧煤油的发动机。
但是YF-77氢氧发动机却是要在-253℃的超低温下工作,这个温度比宇宙背景温度(-273.15℃)仅高20℃。
所以,为了给这些"心脏"降温,火箭储箱里的液氢需要持续循环。
而在发射前的加注阶段,液氢的挥发率被控制在每天2%以内,这项技术让火箭在发射场的待命时间从原来的24小时延长到72小时。
深夜的测试间
这些技术突破的背后,是无数个深夜亮着灯的测试间。
在天津火箭研制基地,有一间被称为"冰箱实验室"的低温测试舱,里面能模拟-253℃的液氢环境。
工程师们要在这里反复测试发动机密封性能,每次测试都要连续工作48小时,期间不能离开——因为一旦温度骤升,设备可能瞬间损坏。
遥二失利后,涡轮泵问题的排查堪称"大海捞针"。
团队将涡轮泵拆解成上百个零件,用精度达0.1微米的检测仪逐个检查,相当于在一根头发丝(直径约70微米)上寻找0.1微米的瑕疵。
最终发现,是某个轴承的润滑系统在超低温下出现微小气泡,导致动力传输不稳。
为解决这个问题,他们重新设计了润滑通道,仅验证方案就做了300多次试验。
在文昌发射场,还有一群工作人员,他们因为特殊的工作所以被称为"火箭医生"。
每次发射前,钻进5米直径的箭体内部,用内窥镜检查每一条管线的接口都是他们的任务。
箭体内部空间狭窄,温度高达40℃,每次检查都要持续3小时,“火箭医生”们却从没抱怨过,哪怕是每次衣服都会湿透。
通向深空的桥
如今的长征五号,已经成为中国航天深空探测的"主力军"。
而且中国载人登月火箭长征十号的研制,就借鉴了长征五号的成熟技术。
从2016年首飞到2023年的每一次成功,长征五号用事实证明:中国航天的进步从不是偶然。
它不仅是一个运载工具,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缩影。
上一篇:省级政府“一把手”再现“70后”
下一篇:没有了